F-5戰鬥機是由美國諾斯洛普公司於1962年推出的一款輕型戰機,受到諸多美國盟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採用,各類衍生型從最早僅有對地攻擊能力的F-5A到強化空對空作戰能力的F-5E以及戰術偵察型RF-5等。
目錄
發展F-5的起源是來自諾斯洛普公司內部於1955年展開的N-156設計案,設計目標是一種低成本、維護簡單的戰鬥機。當時這類戰機的銷售市場並不大,美國陸軍曾對於這型飛機的對地支援功能有興趣,可是負責操作定翼機是美國空軍的責任,他們不願意操作也不同意讓陸軍來操作固定翼作戰飛機。儘管從並未成為美軍第一線戰機,F-5用不同於美國優先的角度證明了這是一架成功的作戰飛機。 服役歷史當甘迺迪總統政府提出「軍事支援計畫」(Military Assistance Program)後,他們需要一種低成本戰鬥機銷售給開發中的國家。其中N-156F在眾多競爭者中最被看好,稍後成為整個系列中的第一型F-5A戰機。第一份生產合約在1964年簽訂,而第一筆海外訂購由挪威在1964年2月簽署。到1972年生產結束為止,總共生產了636架F-5A,包括200架雙座F-5B。這些F-5B主要是擔負作戰訓練用,除拆除機鼻的M39機炮以外,仍保有一般作戰能力。 越南戰場1965年美國空軍以「小老虎」(Sukoshi Tiger)計畫評估F-5A的作戰能力,用以吸引外銷訂單。有12架被送到4503戰術中隊(後來的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測試,這一批飛機在機鼻加裝空中加油管,機腹添加90磅重的裝甲,機翼下加裝可以拋棄的掛架。機上的航電與飛行控制系統也加以改良,原先固定式光學瞄準系統換裝為前置量計算瞄準儀,取消方向舵角度限制,改編後的型號為F-5C。飛機和飛行員於1965年10月抵達位於南越邊和(Bien Hoa)基地。其後4月累積2500飛行任務小時,任務型態包括密接支援,對地阻絕與偵查等。稍後另有6架加入作戰行列,使得總數達到18架。1966年3月,4503戰術聯隊改制成為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隸屬於同一基地的第3戰術戰鬥機聯隊,他們在超過3500次飛行任務中僅損失兩架,所有任務都在17度線以南進行,他們也從未遭遇過任何敵機。這個計畫為期很短,只是一個政治性的考慮而非認真的評估F-5A在美軍服役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許多種美國戰鬥機也曾被投入越南戰場以實際驗證他們的作戰能力,例如具有超越兩倍音速能力的F-104和更加複雜的F-102都曾在越南嘗試過,但都因為效能不佳而完全撤出越南。 ![]()
南越空軍的F-5C,邊和基地,1971年
留存的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所有飛機,在中隊解編後全數轉交給南越政府軍空軍使用。在此之前,南越政府軍只有慢速的A-1 Skyraider和A-37 Dragonfly攻擊機。雖然原本南越政府所要求的是美軍正式裝備的F-4,但是當時南越空軍所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對地面部隊提供密接空中支援,而北越空軍還只是一支僅能擔負要地防空任務的微小空中武力,兩方的主要接戰地域則是在17度線南方,基本上兩方空軍並沒有在空中交手的機會。於是後續的美軍軍援仍然是以F-5系列戰機為主,後期也有若干F-5E型機被交給南越空軍。在尼克森擔任美國總統推行越戰越南化政策時,美國政府為大幅增加南越空軍的作戰能力以填補美軍撤出時留下的空隙,還從多個盟國調用所軍援的F-5A/B型機給南越政府,美國對這些盟國的支援則在後來個別償還。南越滅亡時,約有80餘架F-5系列戰機被俘獲,而其中27架F-5E被統一後的越南空軍繼續沿用,諷刺的是,這些飛機在後來被拿來對付柬埔寨共產黨(赤柬,或稱紅色高棉)與中共(越共曾將從南越俘虜的F-5投入中越戰爭)。另外有26架F-5系列戰機飛離南越逃往泰國,這些飛機後來被美國收回並編入序列,主要用作各軍種的戰鬥機武器教育訓練用機。如果單純就F-5的性能參數、運動性和尺寸來看,他和米格-21是非常類似的對手。雖然F-5設計的初衷並不符合美軍的教條因而沒有被美軍所採用,而且在美軍獨力進行北越上空的空中作戰的情形下使這兩種相似的飛機沒有機會打到照面。但是因為美軍使用昂貴的重型長程戰鬥機像F-105和F-4來執行北越上空的作戰任務時,遭遇北越空軍的米格-21而蒙受挫敗時的痛切檢討,同意美軍在當時的戰機設計思路、武器裝備與飛行員缺乏適當的空戰訓練等都是造成這些挫敗的原因,這也就是後來美軍引進F-5戰機作為假想敵機的緣由。 兩伊戰爭本型戰鬥機曾在伊朗巴勒維王朝時,當時的盟友美國曾出售F-5型戰鬥機給伊朗。但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何梅尼建立了神權政治國家並推翻親美的巴勒維王朝,導致伊朗與美國斷交。雖然當時伊朗有一定數量的F-5,卻因美國中斷了對伊朗的技術、後勤與彈藥支援,如同F-14一樣陷入整備貧乏的窘境。後來在1980年爆發了兩伊戰爭,伊朗僅能以最有限的力量使用了缺乏補給與後勤的美製軍機,其中包含F-5、F-4、F-14與AH-1等等。兩伊戰爭過後,伊朗嘗試使用逆向工程技術,成功仿製出其改良型閃電80戰鬥機,並使用至今。 E-model![]()
肯亞空軍的F-5E虎II
1970年代,諾斯洛普贏得了一個「國際戰鬥飛機」(IFA)計畫來取代F-5A。這個計畫造就了一架新飛機:F-5A-21,也就是後來的F-5E。F-5E比F-5A還要長也更大,擁有較多的機翼面積和更先進的航電,原始配備是一具Emerson AN/APQ-153雷達(F-5A/B沒有雷達),有效搜索距離37KM,後期則換裝AN/APQ-159雷達,搜索距離達74km,可鎖定18.5km 內的目標。雙座的戰鬥教練機型稱為F-5F,不同於無機炮的F-5B,F-5F為了維持與單座機相近的作戰能力而重新設計了機鼻,保留了雷達和一挺M39機炮。另外F-5E/F的機身被加長了15吋,加寬了16吋,以便可以安置一個足以產生比原先每秒44磅噴流增加到55磅每秒的的J85-GE-21B引擎,單具最大推力可達 2270kg,發動機推重比為7.3。左右進氣道靠近主翼根部後方,各裝有類似百葉窗式的輔助進氣口,可在飛機起飛或空速低於Mach0.4 以下時開啟,以增加進氣量。在擴展的機身中增加了570磅的油箱容量並且重新設計油箱的系統以增加被敵火命中時的存活機會,F-5E/F翼面積增加了16平方呎配合新的副翼設計使得飛機的靈活程度大大的加強,加大面積的翼前緣延伸板,使最大升力係數增加了38%,更提高最大攻角,後期又再次加大翼前緣延伸板面積,使升力係數又增加了 12%。另外F-5E/F可以在起飛時昇高三度的鼻輪起落架設計,使得F-5E/F起飛時的攻角增加3度(起飛性能估計提昇了30%),機身補捉勾的設計使得F-5E/F可以在必要時操作短場落地。後期生產的F-5E改用鯊魚頭式雷達罩,提高了高攻角飛行時的縱向穩定性。 還有一款偵察機版本,RF-5E虎眼。在機鼻裝有一組照相裝置,它仍有一挺機炮但是沒有雷達。 F-5E最後採行的正式名稱為「Tiger II,虎二」,這個名稱來自於在越南測評F-5的幼虎計畫,並且因為之前已有一個以「虎」為名的戰鬥機:格魯曼公司的F-11F。 諾斯諾普公司一共為美國空軍需求而生產了792架F-5E、140架F-5F、12架RF-5E,其中大多數依照軍事援助計畫(MAP)交給盟國,這比准允為外銷而生產的還要多,海外授權生產方面馬來西亞產製了56架F-5E、F-5F及RF-5E(期望升級後再加以銷售),瑞士為90架F-5E及F-5F(有些被租給奧地利,奧地利租用的目的是彌補已退役的紳寶公司(Saab)龍式戰鬥機(Draken)但又尚未交付的新式戰鬥機:歐洲颱風(Typhoon)戰機的青黃不接期),南韓則為68架,中華民國則為308架。 許多不同版本的F-5仍在許多國家空軍中服役,其中最先進的是新加坡空軍F-5S,擁有約49架現代化重新設計的F-5S和F-5T雙座機。它的升級包括新的以色列製雷達、擁有多功能顯示幕的座艙,能與巨蟒飛彈、AIM-120 AMRAAM相容,新加坡空軍也由本地維修廠自行依授權修改了一批RF-5E。類似的計畫也在智利(以色列支援)跟巴西進行,前者被稱為F-5E老虎III,配備巨蟒III、IV型飛彈以及新的座艙儀表、雷達、航電等。後者稱為F-5 Plus,使用JAS-39戰機的雷達以及其他的改良。據信智利空軍的F-5E也可以掛載以色列製的德比中程飛彈,讓戰機具有視距外攻擊能力。中華民國亦有改良F-5E的計畫,稱之為「Tiger 2000」,最重大的改良包括GD-53雷達以及天劍二型飛彈的發射能力。原型機上大量採用沿自F-CK-1戰機的電子與作戰系統,歷史捉弄人的一點是,當年F-CK-1戰機開發的過程中,又大量採用F-5G(即F-20)的裝備技術與經驗。 美國雖然現在美國軍方沒有使用F-5做為第一線戰機,但因為F-5的大小和性能與蘇聯米格21相似,F-5被運用做為「假想敵」中隊(opposing-forces,OPFOR)用來擔任假想的來犯敵機(Aggressor)的主要用機,用來訓練飛行員如何應付不同種類的敵機作為戰技演練模擬之用。重型戰機如F-14雄貓和F-15鷹式有時有困難目視F-5大小的小型戰機。在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裡有數架漆成黑色的F-5來當做駕駛F-14的主角故事裡須要應付的虛構敵機 MiG-28。 美國空軍的F-5E,其後續維修支援服務從1975年開始到1990年結束。它們在美國空軍服役的全盛時期共有在內華達州的奈里斯空軍基地64及65假想敵中隊,以及在駐歐美國空軍527假想敵中隊、還有駐菲律賓的太平洋空軍26假想敵中隊中服役。隨著蘇-27、米格-29逐漸大量服役與預算裁減,上述各單位逐一裁撤或換裝,現在只剩下極少量的F-5E仍在美國空軍中服役。當然,依然是作為假想敵機。 海軍陸戰隊曾購買舊的空軍型號來替換從以色列租借的F-21,配屬在友馬陸戰隊航空站的VMFT-401,美國海軍大規模的在米拉瑪海軍航空站的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使用F-5E、VF-127、VF-43跟VF-45都是。在2002年,海軍與陸戰隊從瑞士再度購進一批32架F-5E,這批F-5E在進行翻修與結構更新之後更改型號為F-5N並配備給駐內華達州法隆海軍航空站的海軍VFC-13與陸戰隊VMFT-401。 中華民國與F-5系列中華民國空軍是F-5系列戰機最大的使用者。全系列使用時間已經超過40年而款式也是最多的。 在1960年代,隨著F-86軍刀機的老化,中華民國空軍開始要求美方提供後繼機種。1965年11月28日,第一架F-5A戰機開始了F-5A/B/E/F戰機系列在中華民國空軍的服役歷史,依照海外軍售(FMS)與軍援計畫(MAP)的途徑一共獲得了92架單座的F-5A與23架雙座的F-5B。第一個換裝的單位是駐防臺南的443戰術戰鬥機聯隊,在其後則一共有4個聯隊曾經使用過,代號「玉山計畫」。 1972年,依照美軍的要求將MAP獲得的48架F-5A移交予南越空軍,其間中華民國空中防務除由美軍調派兩個F-4中隊駐紮於台中清泉崗基地以外,另外以移交一批T-38教練機補足機隊數量維持空勤組員的飛行能力與加速F-5E/F戰機獲得的方式來維持。這是虎安計畫的起點。這批F-5A到後來有一部分又交還給了中華民國空軍,其中甚至還包含了一架美軍在越南測評時使用的F-5C。F-5A戰機一直到1987年6月30日才從中華民國空軍正式除役,而F-5B戰機則是一直使用到1996年6月30日才除役,F-5A在中華民國空軍服役了將近22年,而F-5B則服役了31年。但是在此之前全數的F-5A與大部分F-5B都早已被封存,甚至被改裝成遙控靶機。這些遙控靶機都是由單座的F-5A所改裝,在天劍計畫中居功甚偉,截至2000年左右,這批靶機還有兩架停放在清泉崗機場漢翔廠區。除此之外中華民國空軍用以與菲律賓交換P-51陳展與用來和比利時以阿里山11號計畫交換F-104星式戰機拆零機的也都是這批F-5A/B。 F-5E/F換裝
AIDC從組裝F-5E/F開始逐步建立超音速飛機的製造能力,到虎安計畫後期甚至能夠製造組裝整組單座前段機身回銷原廠。由於製造雙座前機身專用型架在價格上過於昂貴且數量上不夠經濟,AIDC的F-5F是以將向諾斯洛普原廠購買的前段機身與本地製造的後機身結合組裝成機的方式生產。早期生產的機體據說有縱樑扭曲的情形,但後期已完全改善過來。 構型由於生產的期程長達十餘年,許多不同的修改在進行生產的同時引進的結果造成不同批次的戰機之間在外觀和裝備上都有許多差異。以下以出廠配備條列出一些基本的差異:
另外有30架F-5F配備有AN/AVQ-27雷射目標指示器(LTDS,Laser Target Designator System)導引GBU-12炸彈。 戰史F-5E/F在中華民國空軍服役的期間台海熱戰已過,所以沒有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交戰的機會。但是,中華民國軍方曾經執行「大漠計畫」,以志願退役的空軍飛行員支援北葉門對南葉門作戰,根據曾參與大漠案並獲得阿拉伯皇室獎章的空軍軍醫劉忠武,在其著作《大漠案揭密:中華民國兵援外交祕史》中曾提及,北葉門的中華民國空軍F-5E飛行員有擊落MiG-17以及MiG-21戰機之記錄。 叛逃F-5E/F在整個服役期間有兩次由叛國人員駕駛飛往中國大陸的事件。分別是: RF-5E虎瞰偵察機隨著中華民國空軍使用的R-CH-1中興號偵察機與RF-104G偵察機逐步除役後,中華民國空軍決定將7架F-5E改裝為偵察機,雖然當時漢翔公司極力爭取,但中華民國空軍還是在1997年將7架F-5E改裝計畫交由新加坡宇航來執行。RF-5E對比F-5E所作的改進有拆除雷達和右側1門M39A3機砲、機首增加50cm。另外在偵照機鼻艙上,設置有前斜向一個、下方三個偵照窗口,配備可見光KA95、97偵照設備和RS710紅外線照相機,在座艙下方加裝900型地型對比攝影機,座艙內部將雷達顯示器拆除,改裝900型攝影機監控顯示器,另外為了平衡RF-5E機鼻加長且加裝相機所產生的重量,在機尾下方裝設和F-5F雙座機相同型式的配重,座艙中光網仍保留,在加掛AIM-9P4響尾蛇空對空飛彈後,RF-5E仍具備一定程度空戰能力。RF-5E偵察機除正常戰訓任務外尚支援國土探勘與災害搶救。在921地震,八八水災當中曾出動拍攝受災情形以供搶救單位參考。 這7架RF-5E在1997年8月陸續返國,並以55開頭重新編號,分別為:
RF-5E虎瞰偵察機失事未來計畫目前中華民國空軍有意引入美製F-16C/D戰機來取代F-5E/F戰機,並由經國號戰機接手F-5E/F部訓任務。 Tiger2000性能提升由於機齡的老化與1990年代大量新一代戰機的引進,目前在中華民國空軍中F-5E/F已經退居第二線,扮演假想敵中隊、對地對海打擊與新進戰機飛行員高等訓練的任務。雖然漢翔公司在2000年也推出了針對F-5E的航電升級計畫-TIGER 2000,採用在經國號戰機成熟的航電系統,包括GD-53金龍雷達、MIL-STD-1553B軍規匯流排、天劍二型中程主動導引空對空飛彈,使Tiger2000具備現代化的超視距作戰能力(BVR),在飛控系統、機體與發動機方面則維持原狀。但是在中華民國空軍本身無意採用並受到台灣本身特殊政經外交情勢的雙重影響之下,該計畫在修改一架原型機之後已經等同於終止狀態。當時TIGER 2000機身與頭盔漢翔公司曾予以彩繪,成為第一架現役軍機彩繪機,足見漢翔當時推銷TIGER 2000的決心。彩繪設計與施工為許良啟先生完成,目前TIGER 2000原型機停放在台中漢翔翔園。 原機號F5E 5308、美軍編號810015。 [編輯] 中華民國失事的F-5A/B/E/F諾斯洛普的改良企圖由於F-5系列戰機被定義成低端的外銷專用戰機,因此隨著時間的演進與新敵手的問世逐漸不能在可預見的未來勝任前線戰鬥機的任務。也因此出現了多種類型的改良方案,當然,作為原製造廠的諾斯洛普並未捨棄分食這塊市場的企圖。 諾斯洛普也嘗試發展更先進版本的F-5E,原訂的稱呼為F-5G,是作為F-5E後繼的出口專用戰鬥機而設計的(當時美國不允許自用的現役戰鬥機出口)。待在稍後該項禁令解除之後,F-5G也改名為F-20。雖然F-20在某些特定的領域當中遠優於早期型號的F-16(維修便利性,可靠度等),但是他繼承自F-5的較低載彈量與作戰半徑卻是在與F-16競爭時的不利因素。而美軍未採用造成的較高單位成本與信心因素則是造成計畫終結的致命傷(原型機的失事反而影響不大,因為F-16摔的更慘)。唯一例外的是中華民國的採購案是因為817公報的簽訂而遭受美國政府拒絕。在F-20計畫結束之後,諾斯洛普也推出了自己的F-5E延壽計畫,稱為F-5E Tiger IV。此外,從YF-17衍生而來的F/A-18之後也接替、取代了部分的F-5E。 F/A-18 大黃蜂:F-5的表親或許在這裡提到F/A-18會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但是F/A-18事實上是從F-5的設計重新檢討之後得到的結果。1972年,美國空軍提出了輕型戰鬥機(Light Weight Fighter,LWF)研究計劃並邀請廠家投標。諾斯洛普在進行內部研究之後,以F-5的延伸設計P-530為基礎在針對LWF規範進行強化之後推出了P-600方案作為對LWF的回應。在入選之後,空軍賦予P-600方案YF-17的編號並同意撥款製造兩架原型機與通用動力的YF-16進行對比試飛。在1974年,空軍決定把LWF從一個研究計劃正式立項作為F-15的輔助戰鬥機並改名為空戰戰鬥機(Air Combat Fighter,ACF)計劃,而在對比試飛後空軍宣布YF-16為較優者而贏得了ACF的650架採購案。但是海軍在國會指示下選擇新的多用途飛機時,而選擇繼續發展YF-17。由於諾斯洛普缺乏設計建造艦載機的經驗,於是邀請設計過F-4的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參與設計,兩家公司合作的結晶就是之後的F/A-18。 一篇1974年刊載於《航空與太空技術週刊》(Aviation Week)雜誌的文章當中描述了YF-17如何從F-5脫胎而來。當時諾斯洛普在設計F-5的經驗中發現了較大的翼前緣延伸面(LEX)有助於提升飛機的運動性,於是在YF-17上被大幅加大到座艙前方,而YF-17所採用的機翼剖面則與F-5相同,但是安裝位置則由F-5的低單翼改變為高單翼。而LEX在靠近座艙之處有兩道開口能在高攻角姿態時讓氣流通過,垂直尾翼也被儘可能的往前移以破壞由LEX產生的強大渦流,而這樣的設計也間接的提升了YF-17的生存性。但是這種設計的缺點也在日後的F/A-18A上被暴露出來,當垂直尾翼結構長時間承受渦流衝擊時所造成的垂尾根部裂痕。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則是透過在LEX上加裝整流片與加強垂直尾翼結構的手段來改善。 衍生型版本
偵察型版本
訓練型版本
其他國家自行改良型
虛構內容中的F-5
服役國家
性能諸元(F-5E 虎二式)資料來源:Quest for Performance[3] 基本諸元
性能
武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相關開發 T-38 - F-20虎鯊式戰機(Tigershark) - X-29 - IAMI Azarakhsh
|